疫情下的生活與工作型態的改變
隨著全球化與科技的進步,人與人透過網際網路的交流愈來愈頻繁且常態化,然而在線下,人類還是本能地尋求社群的接觸與交流,因此即使透過科技,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各自在家中完成,再集中在一個地方,我們還是喜歡去公司上班,跟同事一起工作。
科技只作為遠距離的溝通手段,但在疫情肆虐的情勢下,為了阻絕病毒的傳染而減少人與人的實際接觸,使得人的工作與生活的型態大幅的改變,人與人之間就像一座又一座的孤島。
我們通信、但卻無法見面,感覺就像在同一個屋簷下,卻在彼此房間用簡訊溝通一樣,一開始還真不習慣,但隨著時間一長,似乎也習慣了,只是透過視訊會議能夠獲得的資訊單調的多,對於溝通的節奏掌握與理解就不是那麼流暢。
人一多,感覺就像在聽廣播,生活由於都在家中,所謂的工作與休息時間必須要用時段來劃分才可以,不然常常工作想休息、休息想工作,與客戶或同事沒有協調好,會讓彼此都無法專心工作跟好好休息。
如此一來就沒有了生活,住家變成了辦公室,每個人都隨時在待命,而這些工作與生活型態的改變,也會影響大家對於空間的運用想法的改變,進而影響置產的選擇,乃至整座城市的改變。
會有哪些改變呢?首先家裡的辦公需求會提高,對於網路的速度以及能夠專心獨立的作業空間會很重要,最好是離開那個房間就感覺下班了,這樣在家生活就會很愜意,也不要在視訊會議的時候背景看起來很雜亂,但也有很多工作還是需要一些同事協同處理,也因此辦公室的需求並不會全部消失。
但以往的傾向規模經濟、降低管理成本,因此會盡量集中辦公,提升行政往返的效率以及降低溝通門檻,但現在為了阻絕疫情,都是以部門或是工作組為單位在不同的小辦公室辦公,分散風險,即使有人染疫了,也有可緩衝替代的人手,雖然工作效率或是產能有所減損,但起碼不會斷炊,這也讓以往被冷落的小辦公室又活絡了起來。
但像是商務中心或是共享辦公室,由於有很多半開放的公共區域,成員組成來源又複雜,還會共用茶水間跟事務機,因此就變得非常危險,在營運上當然也大受影響,未來城市空間在運用上會愈來愈趨向社區中心化,居民盡量減少移動範圍,只在社區內工作、辦公、學習以及採買。
大型集中式的業種像是學校、補習班、大型健身房、醫院、大型商場、量販店的改變將會非常劇烈,因為這些都是一次需要好幾個社區的客源挹注才能生存的業種,時間一拉長,這些業種很多都要收起來。
因為他們所在的區位,基本的租金還是有的,不太可能降到一半以下,因為地主也要繳稅、也有成本,政府的減稅措施也不會太久、久到可以這些業種完成轉型,所以勢必會有一些殘局需要收拾。
最後祝大家在疫情期間,可以順利地完成工作與生活上的轉型,以適應全球疫情似略的新常態。


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