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id 19疫情下的城市變化

 

整座城市就是一個有機體,他是有生命的、有生態的,隨著人的活動與商家的變化而產生改變,2021的五月中開始進入全台三級警戒,讓人的活動與作息都改變了,在家上班或分流上班,讓街上、路上白天的往來人車都大幅減少。

 

健身房、酒店、八大行業、娃娃機都禁止營業,晚上的社交活動也大幅減少,白天、晚上的線下消費都大幅減少;還有因為能借廁所的場域變得很稀有,開車跑業務的人也大受影響。

 

許多的商業活動與聚餐隨著禁止內用而消失,都改為線上會議,好在各種外送平台已經相當普及,採買跟用餐還算方便,讓餐廳還勉強運轉,但也都是在虧損狀態,畢竟平台抽三成是不小的負擔,許多低單價的小吃沒有規模經濟,很難把採買成本降低。

 

消費者也不容易接受加入外送平台成本之後的價格,但即使餐影業者的廚房產能足夠,菜單設計適合外送,但只要一下雨,外送平台的運送量能,會因為下雨對外送員造成的各種運送困難與風險而大量減少,消費者會在最不想出門、最想叫外送的時候叫不到外送。

 

下雨將影響外送平台的運送量能

      

總而言之,現在的消費與生活型態愈來愈趨向個人,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「超連結消費」,不管什麼東西跟服務,都只需要手指點一點就能夠「送」到消費者的身邊。

 

線上會議、線上課程、線上健身、網購、各種外送,隨著人不出門,對於這種超連結消費更加依賴,物流跟網路流量的需求也不斷地提高,甚至讓物流業者已經近乎癱瘓,單愈來愈多,但運送的人愈來愈少,還要再加上同業之間互相搶奪司機、以及防疫措施像是分流上班等造成的人力短缺,都重重地加重物流系統的負擔。

 

雖然過去幾年一直很流行數位轉型,但對於重視線下體驗以及實體社交的業種來說,那是完全不同方向的投資,對於人才跟資源的配置也不一樣,不是把所有的服務都搬到線上就叫做數位轉型。

 

更不要說疫情突然就爆發之後、短時間內就要做出改變,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措手不及,且未來是悲觀到近乎絕望,似乎看不到疫情的盡頭,全世界各種突變的病毒一再出現,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回歸正常。

 

因為禁止內用僅允許外帶,現在餐廳內沒有客人

對旅宿業者來說更是這樣,除非全世界都能達到集體免疫,不然國際交流依然不會開展、且交通成本也會變得更高,或是未來VR旅行可能會成為主流?真是難以想像呢!這樣的話,可能未來的旅行社都是由科技公司組成的。


疫情對於餐飲業的衝擊也很大。像在日本,以往車站出口人流最多、最熱門的區域,已經看不到內用的店型,大型餐飲店面也都空置居多,新開的店都是以外帶為主的店型,畢竟開一間店就是5~10年的投資,這麼長的時間如果又來個半年、一年的營業限制,無法回收資本的風險就太高了。

 

    綜上所述,如果疫情持續好幾年,商家為了面對隨時可能又再度發作的疫情,商圈的生態以及店家的營業型態可能從此改變,可能很多店家都會消失,商圈範圍也會大幅減少,原本便利的生活環境可能發生變動,這也是居住在都市的我們下一個將要面對的問題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危機入市搶當包租公 專家教怎麼挑好物件

單身女租屋該如何自保?她列11要點 網讚「這1物」超實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