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居,不該再等於名下有房 台灣居住條件排名OECD第9的真相

台灣居住條件排名OECD國家第9,但仔細一看,高漲的房價並未計入,而較低的房租背後,是被視為「過渡」的劣等品質。然而,買房真的是幸福人生必備嗎?

居住-房地產-租屋-社會住宅-高齡-銀髮-長照-永續幸福古有名言:先有安居,才能樂業。看似所有人都在買房的年代,想住得安心,非買房不可嗎?參照歐洲國家經驗,我們對居住的想像應該更寬廣。在台灣,改變正在發生。(場地協力VVG Hideaway 好樣秘境)圖片來源:王建棟攝

公視影集《大債時代》裡的上班族周詠晴,因為想存錢買房子,平日在銀行上班,週末拚命跑外送,刮風下雨在所不辭;另個角色楊大器,雖是住豪華公寓卻拖欠租金被趕出門,索性偷住樣品屋,作個白日夢。

居住是人生大事,卻也讓很多人心累。

在台灣,大家住得好嗎?

從某些客觀指標看,似乎還不差。

翻開「天下幸福生活指數」調查,在「居住條件」領域,與其他40個OECD國家相比,台灣排第9。其中因台灣地小人稠,「每人房廳數」落在第28名,但在「基本衛生設備」與「居住消費支出佔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」,分別名列第1與第2。

前者凸顯台灣基本衛生硬體條件好,但「居住消費支出佔所得比」,就值得玩味了。

根據OECD定義,「居住消費支出」指租金、水電瓦斯、家具與維修,不包括購屋房貸,因此無法反映房價高漲的現實。學者更直指,排名點出的,其實是台灣居住品質不佳。

花費佔所得不到兩成,反映低品質

居住消費支出佔所得比率,為何台灣只有16%,僅高過韓國?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推測,因為沒計算房貸,而台灣民眾大多是買房,租屋比例比OECD低很多。

台灣房屋自有率高達八成,而從OECD數據可發現,只有少數東歐前共產國家房屋自有率如此高,丹麥、瑞典、荷蘭約五成,德國與瑞士更只有四成。

更大的問題在於,居住消費價格低不一定是好事。

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在《天下》的專家會議上指出(見30頁),台灣居住相關支出佔可支配所得比例低於大多數OECD國家的原因,除了水電便宜,就是居住品質差。

「學生租小雅房一個月5000,好像很便宜,但沒有自己的浴室、也沒廚房,」他說,只看價格最大的問題就是,沒考慮到品質。

「低價反映了低品質,」陳添枝還提到幾年前旅居台灣的德國記者評論說,台灣的街景給人第一印象就是第三世界國家,當時讓許多國人自尊心受傷。

他坦言,台灣過去對居住環境的想法,是「能住就好」,所以早期蓋許多品質不佳的房子,因為國家政策思維是「先生產再消費」,把所有資源放入生產,因此從商品到服務、居住、交通、醫療,政府都特意把價格壓低。

買房是財產也是人生目標?

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解釋,台灣從戰後到2000年,國家住宅政策都是「住者有其屋」,邏輯是經濟發展,大家都購屋,就解決了居住問題。

賣屋廣告與政策都讓人覺得「沒買房,人生不完整,心裡缺一塊。」但隨著經濟發展,房價攀升,台北房價所得比高達16倍,在國際城市間僅次於香港。

然而,時代在進步,台灣需要思維調整。

彭揚凱指出,2000年後,總體經濟成長跟家戶所得不連動,薪水增幅趕不上房屋增值,使得更多人為「買不起房」而苦。

「租賃被視為過渡選項,租賃市場不健全又逼人非買房不可,連經濟能力無法負擔的人,也硬著頭皮買,」他說。

過去40年,台灣經濟快速起飛的年代,讓戰後嬰兒潮世代成為推升房地產的主力,房子累積財富的意義大過於居住。

當台灣人均所得已突破3萬美元,究竟我們需要怎樣的居住政策,才能照顧到所有人的需求?

台灣的住宅政策需要轉變,因為世代的生命經驗改變了。

「戰後嬰兒潮的經驗是:『只要好好工作一定可以買房』,以及『買房一定會賺錢』,」彭揚凱說,但80後的世代,經驗截然不同,光靠薪水已經不可能買房,入場門檻太高的結果是,只剩下有錢人與他們的孩子有辦法買房,相對剝奪的憤怒更顯著。

 除了心態,外部環境也改變。全世界都出現遠距彈性工作、流動生活方式,新冠肺炎更讓在家工作(WFH)變常態,再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住蛋黃區,有愈來愈多人工作在北部,卻長住花東。

租屋已不只是暫時而已

租屋市場近年更逐漸發生質變。彭揚凱觀察到,租屋以往被認為是短期選項,現在愈來愈多人認知到,會租房20年以上或更久,更多人在意租屋品質,這塊市場慢慢浮現。

該是時候,不再把「住得好」跟「有房子」畫等號。

過去政府從未關心過「無房或租屋族群」,政策多半只針對有房族群,彭揚凱發現,開始有民意代表在意租屋族權益。因為內政部統計租屋族群約有300萬人,佔台灣人口八分之一,40歲以下的族群,更超過半數租屋,思維調整勢在必行。

隨著民眾對居住需求愈來愈多元,台灣住宅政策,不該再預設「人人該買房」,而是鼓勵、提供多元選擇,除了購屋,租屋、社宅、共居、自建,都應該要能讓每個人找到可負擔、有品質的居住環境。

因為房子應該是拿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作投資的。

信義房屋創辦人周俊吉從自身做起。公司規定,買進房屋3年內不准交易,任何買賣行為都須誠實申報,連他自己也不例外。

「我們希望房地產是真正的需要,而不要成為投資工具,」他強調,這有賴於稅制改革與交易資訊透明化,盡可能降低把房子當投資工具的風氣。

有好的居住環境,應該是所有人的剛性需求,而非一定要買房。住得好,不該只是有錢人的專利。

三個新趨勢,軟硬都要有

在台灣,其實已經出現不少居住新趨勢,也生出新模式。

趨勢一,依照自己的想法來自建家園:在歐洲、美加等地已風行數十年的自建房屋或社區,儘管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很困難,但不少人在努力。位於宜蘭冬山華德福學校附近的社區,一對建築師夫婦透過由下而上的規劃,找到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,從無到有打造出理想中的家。

趨勢二,居住要能滿足多元化需求:要住得好,不是只有頭頂上能遮風避雨,還要能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需求。像是林口社會住宅的「雙老家園」,就讓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可以住在一起,孩子家長彼此照料,共享資源。

趨勢三,使用大過擁有:人至暮年,只能在家中跟醫院間來來去去?靜宜大學紀金山教授創立的「好好園館」,希望給退休族一個不一樣的選擇,讓長者能住在「比家多一點」的地方,有社群、有醫療服務,因為住得好,比名下有房子更重要。

三個新趨勢的共通點,就是同時有好硬體,包括建築、環境,也有好軟體,例如社群、鄰居,更重要的是中產階級能負擔。

房子不一定要豪華或位在黃金區位,卻要舒適安全、有活動空間、還有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
唯有做到多元、自主、能負擔,我們才能讓所有人,無論選擇買房、租房或是自己蓋房,都能住得幸福、安心,又長久。(責任編輯:曹凱婷)

原文網址: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15240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危機入市搶當包租公 專家教怎麼挑好物件

單身女租屋該如何自保?她列11要點 網讚「這1物」超實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