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動產三要素,地點、地點、地點(上)
投資不動產,首重地點,好地點重於一切,然而到底什麼是好地點呢?這個看似理所當然、但又很抽象的標準,其實是會隨時代…或是更精確地來說,是隨著科技進步而改變,以我個人的定義,好的地點就是交流最有效率的地方,以前的蛋黃可能因為科技進步就變蛋白,也有可能因爲更進步又變成蛋黃,真是令人困惑對吧?
但這都是以三十年為尺度在變化的,也並不是很短的時間,因此平常不太會感覺到,某一天忽然意識到沒落了,就已經沒落很久了,讓我們來就過去的變化來推測未來。
人類必然需要水以維持生命,因此許多文明都在大河旁邊形成部落,台灣也是一樣,有穩定的水源就適合生產糧食、增加人口,因此近水源的地方比遠的地方好,水源就是中心,但河水是有上下游之分的,上游比下游好,但愈上遊開發的難度就愈高,因此依山傍水的那一段就是河流最精華的土地,水源乾淨、灌溉無虞。
如果河水氾濫也是淹到下游,由於台灣的南北長、東西短,中間又有高山,河流都是荒溪型、東西向入海,不像其他大河文明,終年穩定有水的大河,除了生活水源、也是交通貿易的高速公路,但台灣的河不具備內陸來回運輸的功能,頂多拿來運木頭,因此還是以陸運爲主,愛爬山的朋友,一定對台灣各地的古道不陌生,每一個谷道的入口,在當年都是陸運的關口,是必經之路,交流著山、海的物產。
在當年以農業、輕工業為主的時期,這些關口就是最好的地點,有商店、有市集、有驛站、有酒家,然後荷蘭、明鄭時期港口貿易開始,第一次賺進世界的財富,讓蛋黃區從靠山的關口變成靠海的港口。
所謂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,以前著重糧食生產,嘉南平原有生產優勢,因此雲嘉南區域發達,後來港口往北部發展是因爲出口貿易的重點變成茶、樟腦、糖等經濟作物,媒、金、銅等礦區也在北部,因此蛋黃區也就從南部移到北部。
鐵路的建設也影響很大,當時路上汽車是非常非常少的,可能比我們在路上看到的超跑更少,人就是步行、人力車、馬車、腳踏車(那個時代的重機),重物資的運輸,主要就是靠鐵路,火車站是一個城市主要的物資跟人的出入口,那幾乎就是一個城市的中心,所有的行政機關、金融機構、醫療院所、大型設施必定圍繞火車站。
在當時,火車站就是交流最有效率的地方,那裡就是蛋黃區,後來經濟起飛,汽車普及化,陸上運輸除了鐵路,有更快速的貨車物流,加上高速公路的建設,從原本的鐵路經濟轉為高速公路經濟,高速公路蓋到哪裡、就發展到哪裡,汽車與道路的建設,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流,從原本鐵路站與站的連結,轉變為相互交織的陸上交流網。
撰文者:
方圓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運經理─黃隆昌

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