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動產三要素,地點、地點、地點(下)
當汽車成為主要的運輸手段,平面道路開始不敷使用,各種高架的快速道路開始在城市內蓬勃發展,也讓人們的一日生活圈擴大,以往坐火車上下班的人,漸漸地變成開車上下班,使得物理距離開始模糊,取而代之的是時間成本,「從這裡到那裡只要多少時間」這樣的行銷辭彙開始流行,人們開始用時間來換取房子的空間,無形間城市的範圍愈擴愈大,甚至跨縣市成為大都會區,像是北北基桃、大東京生活圈等。
隨著過去的城市分界愈來愈模糊,城市交通問題日益嚴重,愈來愈多的車輛每天朝向同一區域移動,之前在文章中就有說過,馬路就像是人體中的血管,血管若是順暢人體才會健康。
而現在每日的尖峰時段裡,都會有大量的車輛進出城市,讓城市的交通愈來愈壅塞,讓進城、出城和停車都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大問題,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個快中風的病人。
為了治療這位快中風的病人,人們研究已久的繞道手術終於出現了,那就是「捷運」,捷運對於緩解城市交通非常有效,它很成功地將一部分的人們,從依賴汽機車移動,變成不能沒有大眾交通工具。
在捷運開始出現並運行後的數年,台灣高鐵誕生了,高鐵更進一步地讓台灣成為一日生活圈,讓這塊土地上的居民能更用更低的成本移動,此時捷運站和各縣市的高鐵站決定了人們的居住地,以及進出動線,並且形成理所當然的商圈,就像早期的鐵路沿線,只是更快、更密、且沒有重物資的運輸行為、乘載的都是潛在的消費者。
大家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?不,事實上網際網路及科技的進展,也大幅地改變了我們移動軌跡,以及工作和居住的地方。當地理上的限制愈來愈少時,人們變得能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,不再像從前一樣為了通勤要找離捷運站近的房子,就算和公司不在同一個縣市,只要有網路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輕鬆工作。
甚至出現了一群網路遊牧民族,他們居無定所、在全世界遊盪,只要他們願意,不論是街邊的星巴克,還是吵雜的車站長凳上都可以是他們的工作場所。他們透過網路與電腦接案、賺取收益,一樣是流量交換效率的問題,人類的許多活動,由於透過網際網路成本更低、效率更好,線下的許多活動都轉移到了線上,也讓評估不動產地點的標準發生改變,地點變得更分散,更不集中。
現今能夠讓人移動的動機,可能就只剩下社交、體驗、或是被要求本人到場的服務(醫院、工作、公部門、銀行),未來的生活還會更往線上傾斜,商圈也會愈來愈均質化,但不動產的功能會愈來愈分化,未來不動產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呢?還真是令人期待呢!
撰文者:
方圓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運經理─黃隆昌



留言
張貼留言